四川文明網成都訊(羅園)5月18日,《遠古四川——史前時期的四川》展覽在四川博物院揭幕。此次展出分為“走出洪荒——舊石器時代”“文明星火——新石器時代”“平原筑城——古蜀文明開篇”三個部分。
來自三星堆博物館、金沙遺址博物館、綿陽市博物館等多家博物館的340余件(套)文物,共同勾勒出遠古人類在四川繁衍生息、遷徙交融,孕育遠古早期文明的鮮活圖景。
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丹介紹,此次展覽是四川首個史前文物展,將長期在四川博物院二樓展廳展出。展覽不僅采用了展品陳列、圖文展板介紹的方式,還通過場景打造、多媒體視覺形象、互動游戲等多種手段,直觀展示四川史前文化面貌。
展覽的第一單元講述的是舊石器時代。舊石器時代是人類使用打制石器進行生產勞動的時代。遠古人類的體質具有很多原始特征,但已逐漸向現代人的身形演進;他們以狩獵、采集為生,并在約150萬年前學會了用火。舊石器時代的各類文化遺存是早期人類生存狀況的直接物證。四川盆地早在百萬年前就出現了人類活動的足跡,在盆地東部的峽江地區、南邊的深谷洞穴,以及成都平原、川中丘陵、川西高原的階地河流都遍布著舊石器時代的各類遺存。遠古人類逐水而居,以洞穴為家園,在巴山蜀水之間群居生活、勞作生產,不斷適應大自然,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艱難生存、薪火相傳,走出洪荒、告別蒙昧。
第二單元則是介紹新石器時代。在新石器時代,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跋山涉水,在四川盆地交匯,形成了多個各具特色的文化圈。橫斷山脈縱貫南北,甘肅、青海的先民經此南遷進入盆地西北,帶來了紋飾精美的彩陶;長江三峽蜿蜒折轉,江漢平原的人們溯流而上,在峽江地區漁獵耕種,甚至以魚骨隨葬;秦巴山區峽谷縱深,關中先民翻越秦嶺南下,在嘉陵江流域留下了紛繁復雜的文化面貌。四川盆地多樣的地理環境,孕育出了多種的文化,不同的族群帶來了稻作文明、粟作文明,以及成熟的家畜養殖技術。他們于成都平原聚合,產生了稻、粟雙作的農耕系統,由聚落發展到古城址群,醞釀出盆地的文明星火。
第三單元講解了古蜀文明開篇。成都平原氣候溫潤,物產豐饒,適宜人居,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,多元文化的融合,形成了區域特征明顯的“寶墩文化”,不同群體建立了眾多的大小規模不一的聚落。寶墩先民在這里建城筑墻,出現了新津寶墩、郫縣古城、都江堰芒城等八座史前城址,這是成都平原時代最早的古城址群,其中寶墩古城是發掘最早、面積最大、最具典型的遺址。從寶墩文化發現的禮儀性建筑、禮器、墓葬,以及水利設施的修筑、城墻的構建等,證明寶墩文化出現了階層的分化與公共權力組織,成都平原已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拉開了古蜀文明的序篇。
展覽海報。
陶塑人面像。
資陽人頭骨和資陽人上頜骨(復制品)。
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。
陶瓶。
手斧和石刀。
觀眾觀看展廳內紀錄片。
彩陶。
洞穴家園。
展廳內的互動游戲。
彩陶碎片。
編輯:張文奇
相關推薦